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,由于国内现有的 60 所独中的教育课程不符合《 1996 年教育法令》内的国家课程纲要,因此教育部决定日后不再开放申办独中。 他并指目前独中的考试是由董总和教总设立的一个委员会负责,所以不符合国家的课程纲要。 如果此说是政府的最新决定,那意味着关丹的"独中"是最后批准的一间,将来也不会再增加独中的数目。 我们暂且先别评析关丹的独中是什么性质的独中,单从 60 年代以还,华文中学就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和成长,其中的辛酸苦辣,也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深切的感受。 这是因为政府根据 1961 年的教育法令要全马的华文中学择其一者而行之。结果有 55 间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,而仅有 16 间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。 及后由于收容超龄生,许多改制的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先是设立了"独立班",又再发展成"私立中学",接着又转成独立中学。从 1962 年到 1969 年间,在 16 间的基础上,又在国民型中学中(一名两校由此而来)衍生了 44 间独立中学,其中西马有 37 间,砂拉越 14 间及沙巴 9 间,合共 60 间。 与此同时,改制的华文中学也从 55 间发展到今日的 78 间,这之中曾有一个时期不被主要华团视为"华校",而是认为已是变质的中学。但吊诡的是,许多家长仍然将子女送进改制中学;尤其是北马区更形成国民型中学的优势。目前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人数超逾 12 万名,是全国独中生的两倍左右。这说明了国民型中学有其市场,特别是槟城和吡叻有最多的学生,占学生人�! ��的 40% 以上。因而国民型中学有"北强南弱"的比喻。 独立中学刚好相反,它是"南强北弱",最多学生的华中首推宽柔,学生逾万人;下来是雪州的独中,而北马的独中在大风浪中逆流而上。总体来说,独中生近年虽有增加,但总数企于六万余人。 因为从 80 年代以还许多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文小学,造成国民型中学有人满之患,连带中南马的独中也爆满,但算来算去,一年的小六毕业生有整 10 万名,其中 2 万余名进入国民型中学, 1 万余名进入独中,仍有 6 万 5 千名的华小毕业生又去了哪里呢?他们不是进入国民中学,就是提早辍学踏入社会,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也与此有关。 在这样的需求下,我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