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女孩的眼淚
我们这些生长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一代,童年时总该听过祖父辈忆述二次世界大战时,日本皇军入侵殖民的惨痛经历——当时的人们,一家大小如何拼命躲避皇军,夜晚时怀着不安入眠,远处偶尔传来枪击和爆炸声响。
二战结束,立刻又迎来马共游击战,在英军拍门搜查、共产党顽强反击,然后许多华人被迫迁移到新村的日子里,提心吊胆的讨生活。
再后来,就是惨烈的越南战争,战事的持续恶化,死伤人数触目惊心,终于引爆美国青年的怒火,反战浪潮席卷整整一代人。
岁月匆匆流逝,二战结束了,越战打完了,连冷战也落幕了,对大部分人而言,战争成为一则遥远的枕边故事。
苏联作家尼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小说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有一段落写着:"德国人不走马路中间,而是排成两行,沿路的两侧行进。他们穿着墨绿色的制服,平端着枪,枪上上着刺刀,头上戴着沉重的钢盔,身上背着大行军袋。他们把队伍拉成长条,从车站到市区,连绵不断。"
现代城市人,多少人见过这种场面?
但正正是没看过真正战争的新一代,动不动就说出不惜跟人开战、一决死战的好战言论。从中国网络论坛的那些愤青们,到这次苏禄军入侵沙巴事件,许多在文章里和面子书上呼吁当局拒绝谈判,火力全开杀敌的人们,往往就是不曾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一代。
政府保护人民生命安全,捍卫国土主权不受侵犯,这当然都是不可妥协的职责;我国边防的疏漏和失灵,更是有关当局不能开脱的责任。但是,看待战争,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。
老一辈的人们亲身经历过战火,他们穿越枪林弹雨,在尸横遍野中爬伏,踏进死阴幽谷,感受无数次的生离死别。对他们来说,打仗,从来都不应该是那么理所当然,那么若无其事。
不曾上过战场的年轻一代,随随便便、轻轻松松就说出跟敌人打仗、开火消灭敌人的话。他们只从电影和电脑游戏认识战争,里面的英雄主角们,永远打不死,还有永远用不完的武器。
只要敌人不开第一枪,我方就不开第一枪,军事行动不是首要选择,更非唯一选择,在仍有选择的情况下,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流血丧命,这种反战的和平原则,本来就是冷战结束后全世界的趋势,不独马来西亚如此。
女友在沙巴州某内陆华小执教,学校里有一个6年纪的女学生,新年前去检验眼睛,医生告诉她有近视,须尽快去配眼镜。新年后,女友见她还是未配戴眼镜,于是告诉她要快快叫爸爸带她去配,不然近视会越来越深。小女孩听了,过了好一会,双眼泛着泪说,爸爸去拿笃了。
她的父亲是一名警员,就在几天前被调派去拿笃,参与对抗苏禄军的行动。
我们这些只盯着电视看新闻,在文章里和面书上喊打喊杀,早上上班傍晚放工接孩子,周末去看戏喝茶吹水,把日子过得理所当然甚至麻木不仁的人们,如何能体会——小女孩凌晨在家门口跟爸爸一声轻轻的道别,可能就是生命永恒的诀别,那种只能让泪水在眼中打滚、却无法说出口的滋味呢?
(本文刊登于3月7日《中国报》人人咖啡店)
相关网站 » 草民网Bonology.com | 国阵BN | 民联PR | 更多社政信息